国际能源署(IEA)最新发布报告称,由于美国页岩油气革命的突破性提振,美国将于2016年超过俄罗斯和沙特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国。新兴经济体将逐渐成为能源需求的驱动力量,中国约在2030年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几乎在同一时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报告称,海湾地区的阿拉伯国家可能在2016年遭遇财政赤字。
从“阿拉伯石油禁运”(1973年10月17日)让全世界第一次体会到“石油冲击”的破坏性效果之后,40年来世界政治形势、经济结构和石油市场格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曾经率领欧佩克给美国制造巨大难题的沙特成为美国在中东地区最重要的盟友之一。曾经帮助美国维护其中东利益的伊朗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与美国展开了长达30多年的激烈对抗。曾经对外部石油供应无比担忧的美国在技术突破的帮助下迅速提高国内产量、降低对外依赖,甚至有望在近期成为LNG出口国。曾经依靠石油出口换取外汇的中国对外部油气供应的需要急速提高,几乎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原油进口国(在去年和今年的一些月份)。
而在最近短短的几年间,美国依靠技术进步和政府扶持使本国“能源独立”成为现实,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不断提高,页岩油气革命、深海油气开发和油砂等非常规油气生产方式被广泛复制,这些新“石油冲击”是否给世界石油市场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以美国、中国和沙特为代表的三类国家——老牌消费国、新兴消费国和能源生产国——已经且将要会做出哪些调整?
改变的只是表象
在技术突破、经济发展和地缘政治的多重作用下,2013年的世界石油市场与1973年时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甚至与2000年时相比也大不相同。与爆发“阿拉伯石油禁运”的1973年相比,世界石油总供给提高了50%,达到约每日9010万桶,新增产量不仅来自老牌能源生产国,而且来自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已经或即将取得巨大产量提升从而成为重要产油国。美国已经在2008年的基础上实现了50%的产量提升,成功将2005年时的石油对外依存率60%下降到35%;巴西即将收获深海盐下油气资源丰收;东非埃塞俄比亚、肯尼亚、乌干达、莫桑比克甚至索马里都取得了重要资源发现,即将成为下一轮全球油气开发重点;而此前几乎全部依赖于俄罗斯油气进口的乌克兰刚刚与壳牌和雪佛龙签下2个百亿美元页岩气开发大单,即将与此前的贫油气国波兰一道成为欧洲新能源生产大户。与此同时,沙特、阿曼、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等欧佩克国家也在积极尝试页岩油气生产,伊拉克在2009年重回国际石油市场后开足马力全力建设生产能力,伊朗在今年夏天完成总统换届之后也积极与美国展开和解,并表示出向外界重新开放其石油工业的意愿。可以预见的是,中东国家和俄罗斯等老牌生产国在国际石油供给中所占的比例将越来越小,而全球石油总供给缓慢但持续增长的趋势将长期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