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国际石油市场格局是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添加时间:2013-11-19 11:30:46 来源:国际石油网

      需求方面的表面变化也十分明显。2000年前后,北美、西欧和日本的石油消费量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二,而现在以中国、印度为首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消费已经占到了全球的一半左右。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测,全球中产阶级人数将从2009年时的18亿增加到2030年时的49亿,而其中85%的新增中产阶级将来自亚洲太平洋区域,即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国家。新增中产阶级的推动将使新兴发展中国家的石油消费比重进一步上升,世界能源消费重心将与经济发展重心一道从“西方”转移到“东方”。

        不变的仍是供求矛盾

       然而,供给和需求内部的表面变化并未改变世界石油市场中的根本性供求矛盾。尽管石油从未在数量上真正短缺过,但是关于“谁能在何时以何种价格得到何处石油”的冲突和斗争从未停止过。生产国之间仍需要为了产量和客户互相协调与竞争,消费国之间仍需要为了价格和长期稳定供应互不相让,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时而联合时而斗争的“逢场作戏”仍不会散场,变化的仅仅是换了一批新演员——以及一些老演员转化角色——而已。此外,作为全球政治、军事、经济主导力量,美国保证石油产量稳定、贸易通畅的终极目标并不会因为美国自身产量提高、对外依存度降低而发生变化——1973年时,美国的原油对外依存水平与今天相似——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美国商业利益的扩张,美国能源安全的界限已经远远超出了美国本土和美国民众。

        生产国与消费国各自为战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生产国与消费国各自为战的情况逐渐成为现实。在产量稳步扩大、产地逐步分散、需求有保证且价格极有可能长期高位运行的情况下,生产国提高自身产量以增加收入的愿望极为强烈,欧佩克等生产国组织更难以发挥作用。目前,伊拉克仍然享有限产豁免资格,并制定了《一体化国家能源战略》,其中较为客观的目标是在2020年实现每日900万桶产能,丝毫没有考虑欧佩克产能限制计划。而对于自身需求迅速提高的消费国来说,满足国内能源需求迫使他们一方面与其他消费国竞争,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与生产国斗智斗勇。中国、印度、马来西亚积极投资生产国的油气生产业务,依靠优惠贷款和工程服务来帮助生产国有足够的产能来赚自己的钱,但生产国往往并不买账。对于唯一的特例美国来说,在鼓励国内生产刺激增长和就业的同时,它更愿意让生产国和新兴消费国来承担地区安全风险,自己获取“石油—美元贸易”的净收益。沙特等传统盟友对叙利亚问题解决和美国伊朗关系缓和的强烈不满就是对这种各自为战状态的最佳注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