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智慧城市的“最后一公里”堵在哪里?

添加时间:2015-12-01 14:15:02 来源:解放日报

 

谭洪卫正在策划的智慧城市项目不少,其中与老百姓生活最相关的还是一个叫做城市街区空气质量预测与评估的项目。

 

如今,空气质量测评并不少见,但大多以整个城市为单位,在一个较大范围内作出总体的预测与评估。而事实上,城市的总体空气质量并不等于某一街区的小范围空气质量。很多人的生活都集中在一个比较小的区域内,他们更关心的是天天居住或工作的街区的空气质量是否达标。

 

谭洪卫有这样一种设想:将来买房子,可以给你提供一张环境地图,你一看就能知道哪个地方的空气质量好,甚至还可以告诉你哪个楼层的空气质量好,哪些高度的空气质量不适宜居住。这一方面是给市民买房提供方案,另一方面,如果这个空气质量地图能够流传,城市的政府部门也会去关注怎么改善那些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街区。

 

想法听起来很不错,操作起来却很有难度。城市街区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测评环境,某一街区内的空气质量受人口密度、汽车数量、建筑形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这就涉及到一个多学科交叉问题,要准确测出这个街区的空气质量,就必须要跟气象部门、交通部门、环境监测部门合作,这样才能获得最大的信息资源。

 

就拿交通来说,汽车尾气是城市街区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如果不知道这个街区里面有多少汽车数量与流量,当然就不了解这个街区的排放量,也就无从评价空气质量。这就需要数据的有效整合,如果拿不到数据,那么只会是事倍功半。

 

堵点二

 

数据分割不愿共享的“肉”

 

采访中,谭洪卫对高大上的云计算、大数据等概念似乎不抱特别多的热情。他的想法是,现在各部门的数据存在很大的分割,统计部门有统计部门的数据,流动人口有流动人口的数据,商家有商家的数据,“你要想把这些“肉”从人家嘴里拿出来都特别难,特别是涉及到国家资源分配的时候,更是难上加难”。

 

对所有智慧城市的建设者来说,政府数据的开放是成败的一个关键。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个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

 

很多受访者表示,政府各部门对开放和共享数据并不太积极,不大愿意放弃部门利益和权力。

 

比如公安、城管和交通部门都有各自的视频监控系统,分布也不一样,当你出于需要借用其他部门的视频资料时,需要经历提交申请、签字的流程,中间会耽搁大量的时间。而一旦数据开放和共享之后,除了自己部门的数据之外,可以在有权限的情况下随时从后台调取所需的任何数据。这对于减少审批、简政放权是很好的落实。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现实问题可能是,许多部门甚至连搜集和统计数据的工作都没做好,这种情况下如何共享?

 

“我曾跟工信部一位官员交流,他对此持不乐观态度。因为政府部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数据准不准,他们自己说了算。当数据开放共享之后,一些部门的弱点便会完全暴露出来,这是他们所不愿面对的,势必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转型期。”谭洪卫说。

 

事情也慢慢有了转机。去年,由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牵头制定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信息共享的跨部门协调机制,本部门建设管理的信息资源可授权需要该信息资源的其他部门无偿使用。

 

“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也正在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纠正。”工信部电信研究院规划设计所总工程师王爱华说。

 

这一天,值得期待。


[1][2][3][4]